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 | 叶嘉莹:一世多艰,她与诗词彼此成全

中国网 2021-07-1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华书局1912

编辑:刘倩

本文系转载,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product@china.org.cn


古典文学诗词大师叶嘉莹的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近日上映,

片名出自于唐代诗人于良史的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



叶嘉莹,究竟是何许人也?


在全世界的汉学家眼中,
她都是中国古典诗词和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而这位诗词大家,
私下一直过着一箪食、
一瓢饮的朴素生活。

为了推广诗词教育,
叶嘉莹多次为南开“裸捐”,
总金额达数千万,
这是她个人的毕生积蓄。
图片来自掬水月在手官方微博

在叶嘉莹先生近百年的人生里,

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

晚年回归祖国,

持续创作、传承教学,

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 

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

传承中华文化。

改革开放后,

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

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


董卿这样介绍她: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

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今年教师节,叶嘉莹先生为同学们带来了开学第一课,图片及说明来自掬水月在手官方微博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一生漂泊割不断她无尽乡愁


1924年,
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为叶赫那拉氏的后裔,
从小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吟诵诗词。
十多岁她就开始写诗填词,
大学后师从著名作家顾随,
可以和顾先生唱和诗词。


叶嘉莹(中)三岁时与小舅李棪(左)及大弟叶嘉谋(右)合影

青年时期的叶嘉莹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
面对北平的沦陷,
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

17岁时,她失去了母亲。
24岁时,她结婚南下到台湾,
又经历白色恐怖和政治迫害,
她的先生还被捕入狱。

可以说,离开北京后很长一段时间,
她都像在天地间飞扬的蓬草,
漫无根蒂。
叶嘉莹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回到中国大陆讲学,
直到1979年,才终于得以实现。


叶先生曾在书中写道:


我自从离开我的老家以后,几十年来,一生漂泊,四海为家。我做的梦都是回到北平的那个大四合院的老家。可是我每次梦到我回老家,大门我是进去了,可是里边每一间房的窗跟门都是关着,哪个窗哪个门我都开不开,我这个梦做了很久。

自从我离开祖国,我就一直怀念北京。怀念北京那古老的城、古老的家。我经常做梦回老家,有时也会梦到跟我的学生一起去看望我的老师。


《掬水月在手》剧照


“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

——一场苦难让她从“小家”走向“大家”


她人生中最大的苦痛之一,
是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
夺走了她的大女儿和女婿。

1976年,
长女和女婿因车祸同时罹难,
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
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
写了10首哭女诗。

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
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她,
听朋友说,她女儿女婿意外离世,
她那么心痛,
但参加完葬礼,
回来还照常去工作,
见到同事朋友学生,
最多眼圈一红。
她的丧女之痛,
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


叶先生在录诗词吟诵


叶嘉莹先生曾在书中写道: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在北平沦陷区,家国的苦难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父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一个长辈的家人了。谁想到我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我的女儿也遭遇不幸……

经过这一次大的悲痛和苦难之后,我知道了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终极的追求、理想。我要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那时我就想:“我要回国教书,我要把我的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预告画面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众多身份中,她最珍视的是教师角色


1978年,

听闻中国恢复高考,

已在加拿大教书多年的叶嘉莹申请回国,

她说:“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

我自己出旅费,

不接受国家一分钱,

自己不要任何报酬


于是她被批准到北京大学教书,

不久后又就接到南开大学的来信。


1999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大楼前留影

初回南开,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

堂下座无虚席。

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

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每年3月,

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

她就飞回国内讲学,

如此奔波30多年。


直到2014年,

因年老不再适合越洋,

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1987年叶嘉莹在南开开设的唐宋词系列讲座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

叶嘉莹说。

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

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浮和沉,名与利,

都不是她追求的东西。


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年轻人开一扇门,
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

我一直在教书,
这是情不自已。”她说,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
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
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
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她在书中写道:
“国家要建设,国内有很多人才
我是个不成材的散木,
但是我怀念我的故乡,
怀念我的祖国。
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没有好的办法报国,
我只能把我所体会的、我所传承的
中国诗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





人间何处有知音



——摘录叶嘉莹《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人生》


我自从离开我的老家以后,几十年来,一生漂泊,四海为家。我做的梦都是回到北平的那个大四合院的老家。可是我每次梦到我回老家,大门我是进去了,可是里边每一间房的窗跟门都是关着,哪个窗哪个门我都开不开,我这个梦做了很久。1979年我回国的时候,老家的院子还在,可是就在几年前,老房子也没了。


早在我1974年探亲回国,我就写了一首很长很长的诗《祖国行》。据北大程郁缀教授统计,此诗长达266句,共一千八百多字。程教授说:“这是中国自有歌行以来最长的一首诗。”自从我离开祖国,我就一直怀念北京。怀念北京那古老的城、古老的家。我经常做梦回老家,有时也会梦到跟我的学生一起去看望我的老师。回到祖国了,我非常兴奋,这首诗我一气呵成,满心感动: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

道旁遍植绿荫树,无复当日飞黄埃。

西单西去吾家在,门巷依稀犹未改。

……

 

我是从香港坐飞机到北京的。我在飞机上看到一条长街上都是灯火,我就想,那是不是西长安街呢?那是当年我每天走过的地方,那是我的家所在的地方。我当时就在飞机上流下泪来了……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预告画面


1976年,我从温哥华到美国去参加一个中国文学的会议,我从温哥华上飞机,先飞到多伦多,然后又飞到美国的匹兹堡。我从温哥华上飞机时就想:“我一辈子辛勤劳苦,到晚年,我的两个女儿都出嫁了,我想我将来可以乐享余年。我可以从温哥华飞到多伦多看望我的大女儿,到匹兹堡看望我的小女儿,将来我的女儿有了孩子,我可以帮她们照顾孩子,跟现在所有的外婆一样。”我确实就在飞机上蹦出这么一个念头。我以为我早年的苦难都应该过去了,没想到上天当下就惩罚了我。我在多伦多看望我的大女儿以后飞到匹兹堡,在我小女儿的家里就接到了电话,说我大女儿和大女婿开车出去,出了车祸,两个人都不在了。


这真是晴天霹雳,我当时实在痛不欲生,但因为多年来一直是我支撑我的家,我是所有苦难的承担者,我不得不强抑悲痛立即赶到多伦多去为他们料理丧事。我是一路流着泪飞往多伦多,又一路流着泪飞回温哥华。回到温哥华之后,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避免接触一切友人,无论任何人的关怀慰问,都只会更加引发我内心的伤痛。诗词确实奇妙,通过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抒发和缓解,但我写诗时的心情仍然是悲伤而自哀的。我在诗前小序中写道:“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四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日日哭之,成诗十首。”我现在摘录十首《哭女诗》中的两首:

 

其三

哭母髫年满战尘,哭爷剩作转蓬身。

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其八

历劫还家泪满衣,春光依旧事全非。

门前又见樱花发,可信吾儿竟不归。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在北平沦陷区,家国的苦难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父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一个长辈的家人了。谁想到我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我的女儿也遭遇不幸。没想到,我一生的磨难还不够,垂老之年,还给我这么大的打击。我一辈子吃苦耐劳,为了我的家,我什么苦难都忍受了。现在我的小女儿也结婚了,我的大女儿竟然出了这样的事情。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预告画面


经过这一次大的悲痛和苦难之后,我知道了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终极的追求、理想。我要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那时我就想:“我要回国教书,我要把我的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1978年,我写了《向晚》二首:

 

其一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当时我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那时“四人帮”已经垮台了,我看报纸上说,大专学校需要教师,我当时就非常替我们的国家高兴。我说:“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自己不要任何报酬。”于是国家教委批准我到北京大学教书,因此我第一个回来任教的学校是北大。可是我到北大后不久,我就接到南开大学的来信。南开的李霁野先生过去也在北平辅仁大学教书,他是我的导师顾随先生的好朋友。在没到北大以前,我写了《向晚》二首。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信息,说很多“文革”时受到打击的老师都平反了,南开大学的李霁野先生现在也开始教书了。我就给李霁野先生写了一封信,我说我也回来教书了,李霁野先生回信说:“太好了,现在祖国的形势大好,大学都开学了,学生们都特别兴奋。”接到信以后我又写了《再吟二绝》:

                      

其二

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预告画面


1979年当我能回来教书的时候,我也曾经写过一首诗: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国家要建设,国内有很多人才,我是个不成材的散木,但是我怀念我的故乡,怀念我的祖国。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好的办法报国,我只能把我所体会的、我所传承的中国诗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




征稿

征集原创首发类稿件。

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授权首发。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以便发放稿费。

投稿邮箱:3178310465@qq.com

若10天没有得到回复,请视为退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征“夜读”主播

工作职责:为公众号粉丝朗读每日“夜读”文章。会基础音频剪辑。

简历投递邮箱:3178310465@qq.com

邮件注明“主播”字样:

请将过去的语音作品与简历一同发送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